今天入戶的小男孩小明(化名)4歲8個月,孤獨癥譜系障礙并伴隨認知遲緩。2歲多的時候小明曾在昕霖特教干預了幾個月,后來輾轉到幾個機構,現(xiàn)在又回到昕霖干預了三四個月。目前小明有簡單的提要求語言,習慣性發(fā)音不太清晰,但可以在提示下說得清楚一些。
我們剛進家門時,小明一直興奮地跑來跑去,媽媽說沒有陌生人時,小明比較安靜,會自己玩玩具,不會這樣頻繁跑動。我們也觀察到小明對于我們的到來有點緊張,于是就用跑來跑去的行為來緩解自己的緊張情緒。這就是譜系兒童,由于他們的溝通交流有障礙,無法用語言直接表達自己的情緒,但他們會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。因此我們要仔細觀察,才能了解他們行為背后的意義。
知道小明比較緊張,我們并沒有一來就和他做太多互動,而是先與媽媽溝通孩子的情況。十幾分鐘之后,小明跑來跑去的行為漸漸減少了,這說明他的緊張情緒也下降了。這時,我們才循序漸進地開始和他互動,了解他在家庭環(huán)境中顯示出的各種能力。
經過觀察與互動,我們發(fā)現(xiàn)小明獨立游戲能力和精細動作能力都比較弱,并且只對媽媽的指令反應較好,對其他家人的指令反應較弱。而小明的優(yōu)勢在于,他理解強化的意義,對媽媽的依戀較好,對自己想要的物品和想要做的事情有很強的動機,也會主動去解決問題。
十一點左右,小明自己跑到廚房端了一碗土豆泥,放到桌上后又去找勺子。媽媽告訴我們,他沒有吃早飯,這時候很餓了。小明知道想辦法滿足自己的需要,這是很好的表現(xiàn)。他喜歡用土豆泥拌飯吃,還主動找媽媽說要“米飯”。媽媽給他加了米飯后,他自己乖乖地坐在椅子上大口地吃飯。
基于小明目前的優(yōu)勢和弱勢,我們給家長提出幾點家庭干預建議:
一、增加和其他家人的互動,不能局限于媽媽一人。要注意不要多個家人同時和孩子說話,而應一個家人發(fā)指令,另一個家人立即輔助他回應,讓孩子隨時關注人。
二、養(yǎng)成發(fā)音清晰的習慣。如果孩子沒有表達清晰,則需要提示他重新說一次,語速放慢,慢慢養(yǎng)成發(fā)音速度放慢及發(fā)音清晰的習慣。
三、練習做個人工作,每周練習3-4次,每次練習半個小時左右,提升孩子的獨立游戲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。根據孩子當前的能力,可以做一些簡單的固定造型的樂高積木拼搭,既可以練習他的動手能力,也可以練習記憶能力。還可以做一些生活相關的內容,奶奶說小明很喜歡吃西蘭花,我們就從家里找了一顆西蘭花,引導他把西蘭花掰成小塊兒,剛開始小明不愿意動手,多次之后他也愿意自己動手去做了。
家庭生活是孩子學習所有能力的基礎,學會生活也是譜系孩子康復的終極目標,因此不要脫離生活去教孩子,需要做到教學生活化,生活教學化。
本期入戶指導日記到此結束
請關注我吧